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展览

水墨相遇芭蕉园





6月26日受邀参加了年轻艺术家陈胄、奎森、崔孝华、税淋等举行的现场艺术活动:《“水墨”相遇“芭蕉园”》。其实,这是他们主持的“安置房文化站艺术项目”的中一个阶段性的展览。这两年,陈胄、奎森等年轻艺术家始终在关注中国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中,拆建、安置和城乡一体化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和思考。特别是,在广大农民告别了土地,告别了他们所熟悉的乡村生活方式,住进了安置房或农民新村之后,在农民旧有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居住环境之间,到底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化,他们是如何应对这一新的巨大变化。陈胄及其共同劳动的艺术家尝试让艺术介入参与到这一巨大的历史变迁之中,记录、描述和再现这一涉及无数中国农民的城市化进程,以及自己对这一进程的观察和思考。

这个展览是在双流国际机场旁边一个名为“芭蕉园”的农家乐举办的。首先是陈胄的行为艺术的表演。他将几支毛安装在环卫工人样式上衣的后背,穿上毛笔衣服面对观众,邀请一位搬进安置房的农民描述当年这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状态。在农民描述过程中,陈胄背对舞台上展开白色长卷,身体随着描述不停地上下左右移动,在白色长卷上留下看似山水画的线条痕迹。这是个意味深长,极富颠覆性的行为表演。其意义就在于艺术家清楚地意识到,在今天的中国,任何临近大城市的乡村地区,任何有关乡村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状态早已不复存在,只能存留于人们的记忆和想象之中。任何对“家”、“家园”和“大自然”的美好向往都已无可避免地在现代化的历史巨轮之下被碾得粉碎。背对画卷的“描绘”方式就是坦然地承认,面对这一无情的历史巨轮,任何有关乡村的记忆和想象的脆弱不堪,甚至连其可能性都不复存在,但通过口述与绘画行为建构的记忆弥漫在空气中。这个行为表演是所有展出的作品中极具颠覆性和挑战意味的作品。崔孝华的行为表演《再画芭蕉树》以一次性透明杯子盛满矿泉水作为水墨画的载体,可口可乐成为他临摹芭蕉画谱的墨,极为认真地描摹古代水墨名画中的芭蕉树,始终无法成型。最后他的临摹品成为大家解渴的饮料,这个作品幽默中让人无尽地沉思,隐喻传统水墨画在今天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尴尬和极为复杂境况。

这个展览中还有其他颇为有趣的“重新规划芭蕉园”小型装置作品。其中一个由艺术家張雯、鞠亞楠、王亞楠 、黃梓航合作的作品《八卦山莊》 小型装置是由山区的自然农庄和围绕着农庄一道迷宫构成。其寓意显然是,只有在经历了现代化的种种破坏和困惑之后,人们才能意识到自然的、生态的生活方式对于我们而言有多么重要。还有另一个小型的景观装置《乐之家》,这个景观装置的布局是在篆书的“乐”字上完成的,艺术家强调的是,如何在当代的景观设计融入传统中国文化对自然的向往。具有内蒙古地区生活经验的艺术家,则干脆用装置直接塑造出美丽的草原、羊群和蒙古包。 张斌的一幅《梦回大兴安岭》长条的水墨画,描绘的是大兴安岭森林的自然原貌,由各种经常出没于该地区的动物形态印章图形点缀在画卷描绘的森林之中,观众可以参与盖印的游戏中。所有这些作品都无一例外地展现出年轻的艺术家们,对当下城市化的深切关注,对自然的生活方式的期盼,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徐建

2013年6月28日写于成都